一条大路已经延伸到了村口,规划的高楼将拔地而起,作为村庄的莫沟面临着被推平的命运。
然而,2015年4月的一场争论,让村庄拆迁变为了乡村振兴。从那时起,河南孟州产业集聚区开始变得与众不同。
次年“五一”,莫沟迎来3万游客,“十一”达到6万。2016年春节期间,12万人涌到工业区,涌进这个村庄,村民营业收入估算超150万元。仅一个烤肠摊位,一天就卖近4000元。
2017年底,莫沟被住建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。谁也不会想到,两年前那个空心化严重,垃圾遍地、污水横流的破败村庄,如今逆势上扬成了香饽饽,引得周边企业要进村开专卖店、办年会。乡村价值再发现,释放出了比简单腾空土地更多的红利。
乡村发展,拆与不拆要算大账
2015年前后,孟州产业处于一个蓬勃的生长期,集聚区268家企业中,有全球最大的发动机气缸套基地、核黄素基地和羊剪绒基地。发展势头所向,园区内包括莫沟在内的17个村庄都将拆迁腾挪。
与此同时,村庄自身俨然也已是发展的“绊脚石”。因为无力清运,垃圾满沟壑都是;由于生活不便,年轻人走出去便不愿再回来;没有医疗条件,留守的老人孩子头疼发热都要去几十里外就诊……人在流失,要素在流失。在很多人看来,乡村成了价值天平中要被翘起的一端。
尽管如此,群众却对拆迁有不小的抵触。按每亩地3万元补偿算,一个农家小院在拆迁中不过赔数千元。
在争论中,孟州市委市政府逐渐统一认识,发展应该算大账。孟州有一定量的山地丘陵,改造复兴现有乡村,算成本花钱少,看效益更多元。况且全国有太多千人一面的工业园区,而每一个村庄却有独特的样貌。村落少则数百年,多则上千年,乡村价值理应融入开放发展。
原以为要等来一场强拆的村民,迎来的却是开展调研规划的乡建设计团队。50多岁的乡建设计师鲍国志被请来莫沟,带着多年乡村建设实践的经验,住进村里,走家串户。在政府、村庄、乡建团队多轮互动后,规划和建设方案展露雏形。
村民对此也报之以超乎想象的热情。沟底要进行汶水河改造,河床上450亩土地,各家各户纷纷交还集体,没有人谈补偿。本地村民放弃了在外地每天200多元的收入,回村做工,只拿每天数十元的报酬……推土机没有来,反而接通了公交车,乡村逐渐绽出新枝绿叶。
政府没有大笔投入,不切别村的蛋糕,而是鼓励积极申报,用足项目资金。为了鼓励每家每户的改造,政府给了一笔贴息贷款。用相对不多的钱,全村热火朝天动了起来。
工匠万奇生从外面的工地上赶回乡村,说到家乡的新变化,他感慨中透着自豪:“过去以为,老手艺再不会用上了,没想到能用它建起自家的村。要知道,砖瓦房子吃年岁,100年都不会烂。”
乡村修复,家园在工业区逆势生长
最初的村庄修复,看起来像是“赔本买卖”。在莫沟每补齐一块短板,都要补上多年欠账。一笔笔支出花出去,道路、公交、自来水通了,光纤、物流、天然气来了,莫沟不再是现代社会中的孤岛。
责任编辑(hnoffcn3)